紋身作為一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 究竟有怎樣魔幻的魅力

資訊頻道 - 觀點·話題 來源:中國設計在線 作者:cdo 2020-08-04

當紋身成為一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

《孝經(jīng)· 開宗明義章》中記載:“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浇探虒藗儯喝梭w是個人靈魂的殿堂。猶太圣經(jīng)《托拉》中更是明確禁止在身體上做紋身。然而,被眾多宗教傳統(tǒng)視為“污穢”的紋身,卻在當代社會發(fā)展成一種十分流行的時尚標簽。如果紋身作為一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那么這種裝飾性圖案緣起何時?又擁有著怎樣魔幻的魅力? 

1

《杜興,惡魔的臉,來自梁山108好漢》,1843-1847,歌川國芳(Utagawa Kuniyoshi)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的“日本版畫中的紋身”(Tattoos in Japanese Prints)藝術展,追溯到19世紀日本的大規(guī)模、錯綜復雜的圖案紋身,而這些紋身與日本木版畫密不可分。通過歌川國芳(Utagawa Kuniyoshi,1797-1861)一系列描繪歷史或神話中帶有紋身的英雄人物的木版畫,探討了紙上墨水和皮膚上墨汁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

浮世繪的介入

19世紀早期,日本的紋身樣式很小,通常用來標記罪犯或證明對愛人和守護神的虔誠。到了19世紀中期,大型裝飾紋身成為日本流行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藝術形式之一,全身紋身風靡日本各個城市,其中最為流行的地區(qū)莫過于引領潮流的江戶(現(xiàn)代東京)。日本版畫中的紋身,專注于紋身在這種獨特風格中的描繪方式,隨著日本紋身的演變,可見紋身藝術家受到流行的浮世繪影像的影響。

2

《豐田章男》,1863,歌川國芳

薩拉·E·湯普森(Sarah E. Thompson)在《日本版畫中的紋身》中寫道:“精心制作的日本紋身可以像五彩繽紛的服裝,從脖子到肘和膝,直到覆蓋身體,有時在胸部中央有一條裸露的地帶,這樣紋身就可以隱藏在衣服上,部分或完全裸露。” 早期的紋身藝術家大多都接受過雕刻訓練,他們把在紙上設計的圖案雕刻成木塊,用于大規(guī)模生產(chǎn)版畫。許多紋身鑒賞家認為日本傳統(tǒng)就其細節(jié)、復雜性和構圖技巧而言,就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上最好的傳統(tǒng)。它的風格和主題來自日本流行文化的視覺寶庫,特別是19世紀早期被稱為浮世繪的彩色木版畫。而這種流派的木版畫,采用精致的黑色線條與色彩繽紛的油漆,與水彩的性質形成鮮明對比。 

《水滸傳》的啟發(fā)

紋身藝術和彩色木版畫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可以追溯到19世紀20年代末。日本浮世繪木版畫設計師歌川國芳創(chuàng)作了一組著名版畫,作品的靈感來源于一部備受歡迎的中國武俠小說——《水滸傳》。歌川國芳根據(jù)《水滸傳》中的108位英雄人物的性格,生動地描繪出富有個性的典型人物肖像,威武繁復,細膩濃烈。與此同時,他還為這些英雄精心制作了紋身,雖然原始的文本中并沒有提到他們身上有任何墨水裝飾,但歌川國芳仍然通過獨特的想象力和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為這些虛構的英雄人物勾勒出英勇威武的形象。

3

《孔津·卓戈羅》,1866,月岡芳年(Tsukioka Yoshitoshi)

人們會在日本英雄肌肉發(fā)達的身體上發(fā)現(xiàn)美麗的紋身!岸堂卫扇钚∥椤钡能|干和手臂上濃密地布滿了在暴風云和閃電中蜿蜒著中國虎圖樣的紋身,象征著其不可動搖的雄性力量。再如“摔跤手顏清”,歌川國芳用“  牡丹中的獅子”組合型圖案裝飾了他整個身體。日本水滸傳英雄系列的另一幅畫作“早川鲇之助”,一位正在制作捕魚陷阱的英雄,背部繪有一個龍紋身。與之相似的例子還體現(xiàn)在“ 浪里白條紋張順 ”“ 浪子燕青 ”“ 白日鼠白勝”“九文龍史進”等畫作中。

紋身的延續(xù)

4

《三組幸!,1863,歌川國安(Toyohara Kunichika)

這些較為樸素的紋身終結了日本精心設計的人體藝術的流行,但這種藝術最終只持續(xù)了大約40年,直到明治初期(1868-1912)。日本政府認為紋身是“古老的”文化,禁止紋身被日本視為努力邁向現(xiàn)代化的一步。實際上,日本的一些罪犯在18世紀后期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紋身運動,刺激了他們在城市中的年輕人中的受歡迎程度,導致官方禁止這種身體標記的流行。官方對紋身的取締,紋身慢慢與幫派和黑社會聯(lián)系在一起,藝術家們基本上停止了紋身人物的設計。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兼日本藝術策展人勞拉·艾倫(Laura Allen)表示:“展覽中的木刻版畫是我們所擁有的關于19世紀日本真實生活中紋身的最好文獻之一,可以說它們在確保這些圖案持續(xù)性方面發(fā)揮了一 定的作用,為紋身的起 源提供了歷史依據(jù)!

而這些版畫藝術家們也在持續(xù)不斷地為今天的全球紋身藝術家提供模型。許多當時流行的圖案,包括獅子、鷹、牡丹、龍、巨蛇、劍,以及佛教神像(Fudo Myoo)等兇悍形象,至今仍然是日式流行紋身詞匯的一部分,喚起了人們的勇氣和力量?梢园l(fā)現(xiàn),日本江戶晚期的流行文化對我們今天表達自我的方式也有著一定的影響。

5

《大鯉魚》,1830–1835,Totoya Hokke

在諸如歌川國貞(Utagawa Kunisada,1786-1864)、月岡芳年和豐原國周等著名浮世繪藝術家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一些龍、惡魔面具、被切斷的頭部,以及各樣的幽靈和怪物圖案。而歌川國芳以  108個“水滸傳”英雄中的15個人物性格為模型,設計了一系列大型套裝紋身,在日本1820年代后期,刺激了時尚的圖案紋身的流行。歌川國芳的成功不僅提高了人們對紋身的興趣,促進了現(xiàn)實紋身文化的延續(xù)與進步,同時也為其后續(xù)創(chuàng)作“戰(zhàn)士系列”做了鋪墊。


聲明:站內(nèi)網(wǎng)友所發(fā)表的所有內(nèi)容及言論僅代表其本人,并不反映任何網(wǎng)站意見及觀點。

全部評論

暫無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