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收藏講究的是個"真"字,能把復制品做成一門大生意,不能不說也是一門藝術。事實上,一些海外機構正將深宮禁苑的珍寶化身千萬,走進尋常百姓之家。
爭搶藝術品復制金礦
去年5月17日,雅昌藝術館主辦的"高仿真復制第一展"《溯本尋源》在深圳展出。152件秘不示人的"國寶"級珍品亮相,均為高仿真復制品,開展的12天售出100余萬元,超過其他所有代理商單次現(xiàn)場銷售紀錄。為推出藝術品復制的項目,雅昌藝術館聯(lián)合日本二玄社、北京一鼎軒、深圳臻致,將價值數(shù)千元至數(shù)萬元的國寶級書畫復制品擺上貨架。業(yè)內人士表示,這不僅只是一場展覽,更是中國藝術品復制行業(yè)一個絕好的橫斷面。
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的藝術復制品市場激活并被啟動。在1995年的北京藝術博覽會上,北京的"大陸畫廊"與圓夢藝術公司首先推出當代名作限量印刷品,均在香港印刷,質量甚好且有畫家簽名,在博覽會上很是轟動。2002年初成立的一鼎軒,是國內藝術復制品行業(yè)第一個吃螃蟹者。當年,一鼎軒開始做故宮文物復制品,從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圖》-中國第一幅山水畫至晚清書畫,共復制古代書畫100多幅。2004年,一鼎軒首先將數(shù)字技術引入古代書畫仿真制作領域,對此各復制公司各有獨家技術,較難復制的繪畫,一幅約需一個星期。
據稱,雅昌集團是國內以膠印技術進行藝術品復制最成功的企業(yè)。13年前,雅昌集團掌門人萬捷以40萬元成為一個印刷老板;6年前,網絡流行時,他創(chuàng)辦了雅昌藝術網。2005年底,萬捷決定用數(shù)字技術進行藝術品的復制。目前,雅昌和遼寧博物館達成協(xié)議,做遼博文物的復制品;然后做藝術品的印刷品,如將文藝復興展的作品做成書簽、裝裱在鏡框里的裝飾用畫;現(xiàn)在,文藝復興展的明信片兩個星期售出1000多張。雅昌的業(yè)務還有為推出畫家舉辦各種活動,展覽或召開新聞發(fā)布會等。
2002年成立的百雅軒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聘請74歲高齡的權威珂羅版專家周永召先生、擁有4000多平方米的藝術品復制基地、5位老技師、20多位專業(yè)人員,100位工作人員,以成本較低廉的宣紙一年復制100多種繪畫,每種至少100張,海外市場占其總銷售額的四分之一且供不應求。2003年11月,百雅軒成立的紫禁城天地公司與故宮博物院合作,依托后者豐富的資源開發(fā)其文化產品,開展面向世界的藝術展覽。2004年,百雅軒經故宮博物院授權,仿制名作《隋人書出師頌》,限量發(fā)行2008件,每件售價3600元。李敖在京時,故宮即贈其一幅《隋人書出師頌》復制品。
日本二玄社在中國美術界,尤其美術出版社可謂家喻戶曉。二玄社之所以擁有如此知名度,因其秉十數(shù)年之功,成功完美地復制了400余件中國古書畫珍跡,令這些元明以后長期寶藏深宮禁苑的珍寶化身千萬,走進尋常百姓之家。二玄社復制的臺灣書畫在中國久享盛名,不久前《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書畫展-日本二玄社復制》在羊城展出,廣州市民得有機會飽覽臺灣故宮書畫。盡管都是復制品,但極盡精工逼真之能事。
畫家均對二玄社耳熟能詳。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主任王大鵬表示,中國畫院系教材都熱衷使用二玄社復制的中國書畫作品。廣東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陳初生當年以3000多元買了一幅《前后赤壁賦》,回家把玩再三,感覺與國寶真品幾乎無二,故激動不已。
通過這些復制品,越來越多的人能與平時難得一見的名跡巨作進行真的對視:"我們的祖先太偉大了。"看過二玄社復制書畫展的人紛紛贊嘆。其實,二玄社復制中國國寶級書畫,且主要復制藏品居世界各大博物館之冠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世所罕見的大幀唐宋元書畫,其還原能力之精微,制作水平之高超,絕非"天下真跡一等"的詞匯便可形容。由于年代久遠,這些中國書畫名跡大多灰暗皮損,且展出時又須玻璃防護的層層阻隔,令觀者即使面對真跡,亦難免"隔靴搔癢"之感。二玄社的復制品不僅精妙地還原原作的筆墨變化,且在保證原作風神的前提下,有效地修復畫面的皮損殘破。換言之,這些復制品從某種意義上說,甚至具有比原作更好的清晰度和觀賞性。
復制品市場漸露端倪
20世紀30年代,德國人瓦爾特·本雅明探索機械復制技術時發(fā)現(xiàn),真品具有一種"靈光",這種"靈光"無法復制。時至今日,欠缺"靈光"的復制品已走入公眾的視野。在國外,藝術品復制已是成熟的市場。夏威夷火奴魯魯?shù)乱患覍Yu達利石版復制畫的"藝術中心畫廊",其一年營業(yè)額達2億美元。美國最成功的華人商業(yè)畫家丁紹光,主要的收入并非原作,而是其遍布全球的工筆重彩作品絲網印刷復制品的銷售。
中國藝術復制品的市場巨大,當人均GDP達1000美元時,人們的消費結構便發(fā)生質變。古人真跡藏在深宮不肯輕易示人,名人名畫在收藏家手中輾轉,一般人很難欣賞到,掛歷不能填補工薪階層墻上的空白,書畫專業(yè)認識學習研究見不到真跡。華辰拍賣公司董事長甘學軍認為,現(xiàn)代數(shù)字技術為現(xiàn)代仿真復制市場化提供了必要條件,而批量生產又為產業(yè)化提供了條件。
在中國,藝術品印刷復制剛剛起步,便已構成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一個令人欽羨的圖景且潛力巨大。當前,中國藝術品的交易市場較為活躍,發(fā)展空間和潛力巨大。隨著全球范圍潛在藝術品消費市場的形成,中國藝術品印刷復制也在成為世界藝術品復制行業(yè)的主要加工廠,不斷涌現(xiàn)從事藝術品復制的印刷企業(yè),一些印刷企業(yè)復制的藝術品大量出口。中國在世界藝術品復制的"蛋糕"中,已占據相當?shù)姆蓊~。但從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龐大的文化藝術品資源看,這一市場依然有待開發(fā)。
"十一五"期間,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成為中國重點發(fā)展的新興產業(yè)并重新劃定行業(yè)分類,藝術品復制自然領得一隅之地。目前,國內文化藝術品復制企業(yè)就產品結構而言,主要包括高仿真書畫復制、版畫復制、攝影藝術復制、裝飾品制作、禮品制作和高端藝術類圖書。隨著文化創(chuàng)意經濟的火熱,一個巨大的藝術復制市場正在形成。一些以藝術品復制為主業(yè)的文化公司相繼出現(xiàn),其藝術品復制年銷售額最多可達上千萬,但還不是真實的市場容量。藝術衍生產品將成為城市居民生活必需品,這一市場規(guī)?蛇_1000~3000億元。
在收藏市場,藝術品原作動輒千百萬元的成交天價,令眾多收藏愛好者望而卻步,而藝術復制品近年隨著文物古玩收藏的升溫不斷涌現(xiàn),尤其那些獨存國寶的精致復制品,更招致藏者們爭相購買。復制品是藝術品的衍生品,隨著工藝進步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其觀賞價值同原作不相上下,至于文物價值、歷史價值,當然無法與原作相提并論。但對復制品的價值也不可一概而論,一些古代復制品流傳至今也就有了收藏價值,如古代書畫《洛神賦》《女史箴圖》等,即是原作泯沒情況下,靠后人臨摹復制得以保存至今的。由于復制品同原作相近,也是一種藝術品;故其用材、形體、工藝、風格-須與真品一致。因此,好的復制品同樣具有較高經濟和收藏價值。因復制者需要模仿原作的畫風、用墨、用紙和印章等,其繪制一幅復制品的用時、費工也許比原作還多。
業(yè)內人士表示,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和不可復原性,決定其存世越來越少,在文物精品不可能讓所有收藏愛好者擁有的前提下,復制品的出現(xiàn)便滿足了不同層次收藏者的需求。據稱,那些有限復制的真正高等復制品,除具有觀賞學習的價值外,還有可能成為另一個收藏和投資門類,其升值潛力極為可觀。而高仿真復制品的藝術價值,是由原作的不可接近性和高仿真品逼真的制作工藝決定的。真正有價值的仿真制品不僅擁有觀賞和收藏價值,且因其制作難度還有一定的增值空間。
伴隨收藏事業(yè)的發(fā)展,不同的復制品將愈來愈多。真正有專門序號和確保限量的高品質復制品,才可能經一段時日后有價值可藏。收藏者如何選擇也需眼力,如同收藏原作一樣,復制品也有升值不高和跌價的可能。業(yè)內人士表示,復制品是否具有一定投資價值,可從以下標準判斷:原作價值、復制技藝和名氣。故宮真品僅存一件,為博物院珍藏,這種價值連城的文物普通人很難擁有,便就具備原作價值和名氣。由此,高仿制技藝臨摹原物的形體、工藝、風格的高仿制品就可能具備一定投資價值。
藝術品復制遭遇瓶頸
相對而言,博物館和藝術機構對書畫復制品則表現(xiàn)出更大的興趣。作為對公眾開放的博物館,收藏保護國寶文物的同時,還要滿足觀眾參觀、欣賞需求,復制是解決此矛盾的好方法。因為高仿真復制品可將書畫文物的藝術生命有效延續(xù)。然而,要讓消費者認同復制品還需要時間,國內市場的不成熟是主要問題。一些愛好者、研究者和收藏者,在難以買到原作、真品的情況下,只好從購買復制品中尋求某種滿足,但切忌將復制品和贗品混為一談。
復制品不以贏利為目的,其功能在于保護原作,繼承傳統(tǒng)。由于復制品具有藝術再創(chuàng)造性質,所以不論書畫、陶瓷或其他器物,其復制品不論水平高低、歷史久暫,均不應打入贗品之列。與復制品不同的是,贗品在銷售時冒充真品,是假品、偽作。藝術品的作假者,目的在于欺騙消費者,牟取暴利,是損人利己、違反公德、褻瀆文化的犯罪行為。
專家認為,一些內地企業(yè)著眼于眼前利益,在拍賣會上將復制品標識去除后作真品參拍,干擾了真品拍賣市場。因此,中國迫切需要建立規(guī)范的復制品市場,在政策法規(guī)方面給予明確。這樣,企業(yè)和博物館才能放心"制假售假",普通人才能更方便地親近藝術精品。
近年崛起的深圳大芬油畫村,其臨摹的國內外名家油畫已獲國際公認。但已初有成就的大芬油畫村卻受困于其臨摹是否存在侵犯原畫著作者知識產權的問題?其實,關于大芬油畫村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國內外都無成熟的規(guī)范方式和經驗,現(xiàn)在的大芬油畫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截至目前,大芬油畫存尚未遭遇有關侵權的糾紛。
有關藝術品復制的著作權問題,據《著作權法》第二章第一節(jié)第10條,著作權包括人身權(發(fā)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與財產權(使用權與獲得報酬權)。《著作權法》第52條規(guī)定,"本法所稱的復制,指以印刷、復印、臨摹、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行為"。對藝術品復制來說,最需要注意的是署名權,即復制他人作品必須表明作者身份,不能以自己的名字假冒他人或以臨摹作品充當原作。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值得注意的是,著作權中的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等數(shù)項人身權的保護期不受限制,但其發(fā)表權與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則是保護作者終生及其死亡后50年,即選擇藝術品復制原作時,注意選取那些去世超過50年的藝術家,則可自由復制其作品并獲得相應報酬。
顯然,這是一個對全社會都有益的市場方向。但是誰來從事藝術品的復制和批發(fā)業(yè)務?藝術品原著與復制品如何區(qū)分?復制數(shù)量誰來監(jiān)督?如何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怎樣保護藝術品原著的知識產權?如何規(guī)范這一新興市場?
專家指出,近年來群眾對文化生活的要求提高,藝術品市場需求增大,交易市場日趨活躍。在繪畫、書法藝術品交易中,相當一部分作品是臨摹品。而中國《著作權法》過去不承認臨摹作品的著作權,修改后的著作權法對臨摹的態(tài)度稍有轉變,但仍很模糊,使此類作品及臨摹行為的法律地位不穩(wěn)定。中央美術學院趙力副教授表示,中國藝術品復制市場剛剛起步,需要市場規(guī)則。復制畫家作品,原作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涉及知識產權問題,企業(yè)必須有畫家或文博機構的授權才能復制,且復制的數(shù)量要與畫家或文博機構談妥。復制藝術品需要健全知識產權的交換渠道。
分析人士指出,藝術品復制涉及層面較多,需要進一步明確政府的服務職能;藝術品市場體系復雜,市場環(huán)境需要建設,藝術市場管理體制要健全,逐步形成規(guī)范化、制度化的市場機制。以迎接、促進中國藝術品復制市場的良好發(fā)育和有序發(fā)展。

全部評論